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全国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山沟皇帝 by 雨天下雨
2019-5-16 20:28
正所谓南船北马,相对于北方城市而言,南方的城市交通因为不怎么使用马匹,部分江南水乡的城市更多的是使用船只。
所以其卫生状况要相对好一点,因为他们的城市交通主要依靠船只,而不是车马,不会有大量的牲口粪便,此外污物会顺着沟渠派出去。
在大唐整顿全国城市市容市貌之前,整体上来说,江南的城市卫生最好,北方城市的卫生差一些吗,有人比较过各地城市的卫生状况,总体而言是,金陵最佳,幽州次之,开封最差。
不过即便是比较好的江南水乡城市,如果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也好不到那里去。
而有着现代人灵魂的圣天子李轩,对城市的脏乱差素来无法忍受,从兴泉府时期就是特别重视卫生问题,而后统一全国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城市,都是把市容市貌问题当做重要问题来抓的。
地方官员们,尤其是主管城市市容市貌工作的各城市管理处,也都是特别的喜欢这一项工作,而且地方财政越差的越喜欢。
为啥,有罚款……穷地方,地方财政本来就差得很,有时候甚至连官员们的工资都是发不出来,所以他们也就更加注重创收。
所以会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状况,一些偏僻地区的县城,建筑都破烂无比,但是街道却是整洁的很,人们出行都是规规矩矩的。
原因无他,被罚怕了!
如果是长期在城市里生活的民众,那么他们就会知道,大唐帝国对市容市貌以及卫生是非常重视,甚至是重视到苛刻的地步的,别说随地大小便了,就算是随地吐痰,都会被街头巡逻的巡警逮着罚款。
所以,不管是素质高低,但是在城市生活久的人,都基本具备了必要的卫生素质。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哪怕是帝国让地方官员们一直都是在努力提高卫生条件,但是依旧是非常差的,这倒不是说他们和欧洲人,印度人喜欢随便大小便什么的,实际上在如今的农村地区,农家肥乃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农民们才不舍得随便大小便浪费农家肥呢。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卫生素质高!
他们会在厕所如厕,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如厕后会洗手……此外一些卫生常识也是不知道的,乃至普遍存在着人畜混居的情况。
平日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倒也不会说出现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安置营地里小小的地方拥挤着几千人口呢。
哪怕是营地里安排了大量的士兵进行巡逻,也是让带领这些村名的各镇官员以及各村的官员严厉掌管卫生问题,并且已经提前准备了大量的公共厕所,但是卫生状况依旧是相当的不乐观。
为了控制卫生问题,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所以当地的官员们就是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
营地内,部署了一队约百人的预备师部队,此外也是抽调了大约百名巡警,另外加上数十名官员,管理着这座安置营地。
等安置来的民众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住进了各帐篷后,原先各镇各村的官员们就是开始挨家挨户的上门,告知他们的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卫生问题更是要注意。
同时也是让各家各户及时去登记,免的错过了发放土地以及工作。
第二天开始,为了避免移民们闲着闹事,官员们就是开始组织移民进行基建工程了,虽然说天气阴沉沉的,时不时还下个小雨什么的,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不过情况紧急,也是顾不上许多了。
进行的基建,自然就是修筑新的城市!
不过这修筑新的城市并不是传统的城市,有个围墙啊什么的,而是典型的居住区和工业区,居住区自然就是这些民众们自己住的房子,毕竟不能一直住在帐篷里。
而工业区,则是以后他们工作的地方!
不仅仅是男性劳动力上阵,就连普通的健妇乃至老人,都是一起上了。
虽然都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工作养家,女的相夫教子,但实际上这种事一般只存在于地主士绅家庭。
普通农民家庭是玩不起这样的模式的!
不仅仅男人要下田地,女的也要。
不仅仅壮劳力要,而且老人和孩子同样需要!
全家上阵种田,这才是农村社会的正常现象。
即便是在城市里,普通女性大多也是要工作的,以帮补家用,能够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的,那都是体面人家里的女性。
所以,大唐王朝在李轩的领导下,一直都是没有喊什么解放妇女,让女性工作的口号之类的,因为本来就已经是这样了!
还解放个毛!
再解放,难道还想要达官贵人,体面士绅家里的女眷出来抛头露面不成?
虽然说建设新家园很辛苦,不过对于桃源县的这个安置点的四五千百姓来说,他们的灾难已经过去了,洪水什么的和他们已经是没有关系了。
但是在洪泽湖大堤以及淮河下游及中上游的各支游两岸,却是依旧有着众多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奋战在大堤上。
几乎所有受灾地区的青壮力,都是被当地的官府给组织起来,修筑河堤,抵御洪水。
哪怕是这种征召官府只管饭,甚至有些地方因为物资不足,连饭都需要村民们自带,但是绝大部分百姓还是心甘情愿的进行抗洪。
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不是为了保卫官老爷而上的堤坝,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上的堤坝。
当然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些刺头,他们不愿意接受征召而躲避,哪怕是被征召了去也是偷奸耍滑。
对此,官方也是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躲避征召的青壮力一被抓到,那下场可不怎么好,直接杀了或者判罪倒不至于,但肯定是会送到最危险,最辛苦的地方劳作,能活下来算你命大。
面对滔天洪水,大唐帝国的官方可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万一心存妇人之仁,到时候毁掉的将会是大半个江北道以及大半个凤阳府。
上到官员,下到民众,都是为了这场洪水而奋战着。
身在金陵城的圣天子李轩,也是非常关注黄河-淮河洪灾的情况!
如今几乎每一天,他都能够接到来自河南、皖北、江北、山东等地区的灾情报告,有些是成功抵御洪水的捷报,而有一些则是没能抵抗住洪水,导致发生洪涝的报告。
虽然说,整体上并没有发生黄河大范围决口的情况,但是小决堤,沿岸被洪水淹没的情况却是非常的多。
河南那边报告说,目前几乎整个黄河沿岸的州府都已经受灾,部分黄河支流沿途的州府也是受灾,其中光光是开封府就发生过两次黄河决堤,虽然成功封堵,但是依旧淹没了大片地区。
再加上地区的,光光是河南一地,目前就有大片地区受灾,初步统计最少也是死伤近千人,而受灾地区的百姓数量多达三十余万。
山东那边的情况好一些,受灾地区的民众有数万人,统计的死伤也有数十人了。
而江北道和皖北道,情况最为严重,皖北道乃是淮河中上游流域,当淮河下游无法及时排水的时候,大量的雨水就会形成内涝,倒是淮河中上游流域都是普遍受灾。
而江北道更不用说了,这一场洪灾的绝大部分降雨,最后都会通过淮河下游、运河,给沿途两岸的堤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堤坝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大范围决堤,江北道甚至都是采取了对洪泽湖进行扩容,主动放弃了大片地区用来容纳洪水。
哪怕是如今还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决堤情况,但是皖北道和江北道加在一起,受灾的民众至少也有上百万了,光光是紧急转移的民众就有三十多万,其中至少有十万民众是属于永久性转移。
李轩看着这一份份的报告,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即便是自己提前准备,也是动员了几乎大半个帝国的力量,连军队都是先后动员了二十多万参与抗洪,但是奈何老天爷实在太狠。
一点面子都不给,其洪水的威力,已经是超过了人力所能抵抗的!
李轩估计着,哪怕是这一次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洪涝,但是受灾的民众恐怕也得达到两百万以上,至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那更是无法估量。
抗洪救灾的费用,恐怕之前准备的五百万两银子都不够了,怕是要千万两起步!
李轩想到这,就是把朝报司的人给叫了过来,然后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指示,让他们重点报道这一次的抗洪救灾!
当然了,报道需要有侧重点!
侧重帝国官方的高效组织,抗洪军民的牺牲精神。
搞几个突出的官员,军人,百姓的形象,重点描述他们为朝廷,为百姓奉献牺牲的精神,从而号召全国百姓团结起来,一起共渡难关。
总之,要把舆论引导好,别搞得那些传统封建王朝一样,一来个天灾,就说什么天子失德啪啦啪啦的,野心家就冒出来试图造反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什么都可以投机,唯独粮食不行面对灾难,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华夏还有着把各种灾难都说成是天子失德的传统,遇上点什么事,就认为是天子不行,得罪了老天爷,然后天子就要下罪己诏什么的了。
而李轩显然是没有这么大方,老天爷的错,怎么能怪到自己头上呢?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要朝报司那边做好舆论引导,别被人带动节奏。
把各种埋怨引向于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上来!
所以,朝报司这边就是开始准备关于这一场洪水的专题报道了!
报道的核心是什么?
首先是要报道圣天子对此事的重视以及英明,提前做出了准备,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损失。
其次是报道官方对此事的重视以及努力,尤其是要重点描述军方参与抗洪的事迹,而且要重点描述,因为官府的高效组织以及军方的牺牲,大幅度的减轻了损失,拯救了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百姓的。
上面这两点,其实就是突出圣天子和官方的作用,让人们知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圣天子和官府始终站在百姓的这一边,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其次,则是报道一些杰出的正面例子,选择或者干脆虚构若干个英雄人物,重点报道他们响应圣天子的号召,官府的组织,以忠君爱民的精神参与这一次的抗洪救灾当中来。
通过树立若干个正面英雄印象,从而侧面印证圣天子的光明伟大,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虽然,还要在报道中,重点报道一些普通的民众面临灾害时的正面反应,比如说河南那边的士绅大户以及各企业,踊跃捐款捐钱的事迹,比如说普通灾民面对洪水时,响应官府号召,转移到安置点,如今不仅仅不用担惊受怕,而且在新家园里生活的非常好,比以前更好。
总之,这一系列的报道,其核心就是要引导舆论,宣扬圣天子的光明伟大,以及在圣天子的带领下,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有朝报司负责,李轩是很放心的,这些年来,朝报司通过大唐朝报进行舆论引导工作,还是相当成功的,民间对李轩的印象非常好,普遍认为李轩是一个圣明天子,国朝的各级衙门,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也是好的,是为民众办实事的。
当然了,民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们也是知道肯定有贪官什么的,而这个时候,朝报司就需要作出正确引导,让人们认为,这些腐败分子,只是官员群体里的少数人,而官府对这些人也是严格打击。
让朝报司的人开始舆论引导工作后,李轩也是没有闲着,随后他又是把御书房里的值班大臣给叫了进来,并吩咐他们做好安排,准备从准备从各地方财政抽调资金,共渡难关。
以帝国目前的中央财政能力而言,已经是很难独自支撑这么大范围的抗洪救灾费用了,如今需要全国一起出力。
各地方都是有着自身的地方财政的,这个地方挤一点,那个地方挤一点,这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足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中央向各地方衙门请求财政协助,也不是命令,而是通知!
因为这个操作过程并不需要各地方衙门的同意!
中央缺钱缺兵了,还得向各地方督抚请求支援?
扯淡!
直接拿走就是了!
税部那边直接调整本年度的国税和地税的比例就可以了,降低地税的比例后,这多出来的税款直接由税部上缴中央财政。
这个过程里,地方衙门是没有任何插手乃至插话的机会的!
敢插手?想造反呢你!
财政和军权,这一直都是李轩抓的最紧的两项权力!
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项,那么才谈得上中央集权,有钱有军队,谁想要挑战李轩的皇权,那么李轩就敢直接挥起大刀一刀砍下去。
这种大背景下,大唐帝国中央一向来都是牢牢把控着税收权力,税部乃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能够收税的机构,而各地方的税务局,也都是属于税部的直属机构,并不归属各地方衙门管理。
税部乃是众多机构里,独立性最强的一个机构,比巡警、督查、法院这三个机构都要更加独立,因为这三个机构多多少少还会受到地方的影响,因为这三个机构,基本是属于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名义上是单独自称体系,不过地方的一把手对这三个机构还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的。
但是税部下属的各地税务局却是不同!
各地方官员是没有丝毫插手的权力,甚至各地的税务局,基本都不和当地衙门打交道,他们只收税,遇上麻烦了,乃至武装抗税这种事,都不用请求巡警或者驻军帮忙,他们自己有税务稽查队。
普通的税务案件调查乃至抓人,他们有自身的调查机构,和巡警没关系。
大的武装抗税,他们有着武装行动部队,寻常武装抗税,直接枪炮齐发就完事了。
这种大环境下,如果说中央要调整国税和地税,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因为这种大环境制度里,其实理论上来说,中央是掌控了所有的税收的,地税只是中央留给地方的一部分税收而已,但是留多留少,那纯粹是看中央的决策,地方是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的。
如今中央财政紧张,李轩自然是想要填补这个亏空!
不过就算是不要抽调地方财政填补中央财政,也不能搞一刀切,因为有些地方其地方财政本来就非常的困难,这每年都不够给公务人员发工资的,都还要上级财政的补贴,如果一刀切了,他们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而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要宽松一些,所以也能够适当的多拿一些。
不过为了避免各地方衙门的担心,李轩也是吩咐了下去,今年的地税调整,乃是特事特办,不为常例。
这倒是事实,本来中央财政是比较宽松的,只是今年遇上了大洪水,一时半会的周转不过来才会调整地税比例,不可能每年都这么搞的,真要每年都这么搞,那些地方官员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地方财政的钱也不是他们自己私人的,该当官的还是当官。
但是却是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反过来,又会阻碍到全国的经济,经济都不好了,自然也就别指望能够收多少税了。
所以,这里头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问题,是不可能乱来的。
处理完舆论以及税务问题,李轩又是把军方的人给叫了过来,吩咐下去让他们重点注意受灾区域的治安问题!
虽然说这一场洪灾里,官方的处理相当高效,暂时来说也没有造成什么大范围的人员损失,但是毕竟有着上百万人的灾民,这些灾民如果不能安置妥当的话,就会变成流民。
哪怕是安置妥当了,但是如果有什么野心家跳出来,也是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动乱。
这种关键时刻里,李轩自然是不会放松,进行舆论引导的同时,也需要保持高压的军事威慑。
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哪怕是乱了,但是大唐王朝的强悍军事力量,依旧不是他们所能够的对抗的。
实际上不用李轩特地去吩咐,军方的人也是时刻注意着地方上的情况!
军方在受灾地区的总动员,除了动员军人参与抗洪救灾外,实际上相当多一部分的部队都是提高了警戒,预防任何不测。
尤其是各大灾民安置点,几乎清一色的都有部队驻扎!
这些驻军的作用既是为了保护他们,维护治安,同样也是为了就地镇压可能出现的动乱。
毕竟,这上百万的灾民,就是动员的最大源头,无论如何也是需要时刻监控并防备着的。
因为江北、皖北、河南等地的兵力不足,军方甚至已经是开始从江南、皖南以及湖广、江西、山西等周边省份抽调部分部队进入受灾地区。
如果真出现什么动乱了,将会第一时间镇压,把叛乱的消灭在刚开始的阶段。
这一场洪水,给大唐帝国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甚至影响比数万鞑靼铁骑杀出长城还要大的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济影响了,这说的可不是什么工商业经济,而是农业经济!
大范围的洪水,势必会让受灾地区减产,粮食产量不足,那可是会饿死人的。
如今帝国官方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凑集粮食,然后用于灾后救灾所用,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出现大规模的饿死人的场景。
要不然的话,整个帝国上下苦苦追求的宣平盛世,就是一句笑话!
都大规模饿死人了,你还说盛世?
扯淡呢!
也好在大唐帝国早些年就搞出来了大唐粮食总公司,并在各省道建立了粮食公司,大唐粮食总公司,依靠着庞大的财力,官田出产的官粮,征收的税粮,成为了大唐帝国里最为庞大的粮商,以储备粮食,平衡粮价。
其各地的粮食仓库里,常年都储备着大量的粮食!
依靠着庞大的粮食储备,不仅仅可以用来救灾,而且也是能够维护粮价稳定。
至少大唐帝国的最近十年来,粮价一直都是维持着一个正常水准,任何敢于低买高卖,玩粮食投机的粮商,基本都是同一个下场,先是被大唐粮食总公司通过收购或者投放粮食,搞得破产,然后就会被抓住各种罪名,然后被送进监狱,严重者甚至抄家灭族。
在大唐帝国,什么都可以投机,唯独粮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