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這小子果然到哪就鬧騰到哪?
自古紅樓出才子 by 晴了
2019-5-19 19:02
蘇東坡決定要上書天子,懇請陛下廢除大宋入軍伍者必須刺字黥面這種汙辱身心的規則。
而在章楶亦站出來表達了他也會另行上書天子之後。在場的二十余名不論是禁軍還是邊軍將領們都紛紛地表達了他們同樣的心願。
王洋自然也要上書的,畢竟他身為監軍,自然是有寫奏折的權利和義務的。
不過令王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則被蘇東坡這個老司機在他的奏折裏邊,很不客氣的安在了倡議者的位置上。
忙碌過了那些事情,王洋又竄回到了自己的府邸裏邊,決定重新寫信,畢竟那件事務,既然已經成為了大家要壹並向天子上書的奏折,自己就沒有必要繼續在這裏邊提及。
那麽,自己應該寫什麽內容呢?天子的信裏邊可是寫得十分的清楚,妳王洋怕是真的要在那邊先行呆上壹段時間了。
所以,妳現在有什麽樣的要求,盡管提出來,朕在京師這邊也會想辦法幫妳解決,另外就是,日若妳若是有什麽想法和建議,可直接經由軍驛傳遞給朕。
這樣的做法的確代表著趙煦對於王洋的重視程度,讓王洋感動之余,也感覺到了自己肩膀上那沈甸甸的壓力。
不過,自己既然真的要落戶環州,那些舊黨難道真的僅僅只是想把自己扔在這西北邊陲,讓自己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回轉東京汴梁這麽簡單嗎?
王洋摸了摸自己的良心,很肯定地回答了自己,不可能。那幫子被自己刷聲望已經刷到了仇恨級別而且還是max的舊黨大佬們,早就恨不得吃自己的肉,睡自己的皮。
所以,王洋很清楚自己為什麽是環州知州而非慶州知州的原因,環州乃是在慶州之北。出了環州,那就是西夏的地盤。
而陜西路最容易發生戰事的,不是綏德城那壹帶,就是環州這壹邊。按照過去的入侵次數而言,至永樂城之敗後,綏德城地區遭遇了七次入侵,而環州遭遇了十壹次。
而不論是定邊軍又或者是保安軍,還是延安府北面,加起來成為入侵目標的次數也才不過十二次。
他知道,那位遠在東京汴梁的少年天子趙煦,亦同很清楚,但問題在於,趙煦壹直有著壹顆渴望能夠蕩平西夏的雄心,而王洋也有。
所以,這才是趙煦來信,向王洋解釋的原因所在。當然,趙煦在信中的表達,亦證明了趙煦對於王洋的信任和看重。
並且趙煦在信中已經告訴王洋,為了防備西夏因為大宋撕毀了,宋夏之間的歲賜盟約而再次入侵,所以,準備讓蘇學士這位陜西路經略安撫使暫時駐於慶州。
以便於大軍隨時北進,往援環州,另外就是妳王巫山需要什麽東西,趕緊提要求,朕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滿足妳的要求。
既然如此,王洋這位老司機經過了壹番深思熟慮之後,也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那就是希望當今天子恩準自己環州能夠每個月獲得長安所生產的水泥壹半的份量。
另外就是,王洋希望將所有被俘的西夏戰俘能夠留在環州,作為苦力和勞力,爭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整個環州防禦網打造得固若金湯。
另外就是,希望將那些俘獲的戰馬之中,留下三千匹馬,給與很有可能會很快再壹次陷入戰火之中的環州帶來足夠的機動戰力。
至於元祐甲、元祐弩,王洋自然當然也是希望能夠越多越好。
洋洋灑灑的寫滿了好幾張信紙之後,又仔細地研讀了兩遍,王洋這才心滿意足地將這封信封好,裝進了那個木盒子,喚來了那名健卒,交到了他的手中。
“這位兄弟,妳先等等,我這裏還有另外五封信,勞煩妳也壹並送去京師,不過嘛,這五封信上面,都有人名和地址,不需要送入宮中,只需要送到這幾個地方便好。”王洋笑瞇瞇地又拿出了五封已經封好的信,遞給了這位有些楞神的健卒。
另外王洋朝著身後邊壹打響指之後,吳七郎很是心領神會地遞過來了好幾張金葉子。王洋不待那眼珠子瞬間瞪圓的健卒推辭,直接就塞進了這哥們的懷中。
“這,這怎麽使的,小的可不敢要大人您的東西。”健卒的嘴皮子都有些不太利索了。
“妳若不要,那便是不願意幫王某這個小忙?”王洋不待他回答,換上了壹張笑臉。“無妨,這些都是妳應該得到的,記住了,按照上面的名字和地址送到就可以了。”
感受著懷中那沈甸甸的份量,至少五六兩重的金子,瞬間讓這位健卒的廢話全都咽回了肚子裏邊。
看著這名健卒走起路來腳步都有些不太利落的身影,王洋的目光向著東方遠眺,發出了只有自己才能聽得見的呢喃聲。“希望妳們對我多壹些信心和耐心,都要好好的保重自己,至於我,妳們就放心好了……”
“廢除入伍刺字黥面之舉,以振大宋百萬虎賁之士氣……”當高滔滔拿到了這厚厚壹大疊,皆是來自於陜西路的奏折時,不禁有些發楞。
她倒還真沒有註意過這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剛好過來,準備繼續跟著她學習如此批閱奏折的趙煦自然也看到了高滔滔臉上的疑惑,不禁詢問道。
“這些皆是由陜西路的將軍們還有蘇學士、韓卿和章卿以及小王卿家發來的奏折,皆是聲言,應當廢除我大宋青壯入伍必須要刺字黥面這壹陳規陋習的。”
聽得此言,趙煦的目光裏邊也滿是好奇與探究。“皇祖母,孫兒記得,這刺字黥面,似乎乃是犯罪之人方才受的刑罰吧,為何我大宋的將士們也要受此刑責?”
“是啊,這是哀家疏忽了,這原本乃是唐末之時軍閥混亂之時,為防強征入伍的青壯逃離而采取的壹種防止逃卒的手段。”
“而我大宋已然升平百余載,這樣的苛法陋規,的確是到了應該是廢除的時候了。”
壹面看著奏折壹面說話的高滔滔突然壹頓,旋及笑著拍了拍手中那份來自於蘇東坡的奏折道。“哀家還說呢,原來又是這小子幹的好事……”
“莫非跟王巫山有關?”走到了高滔滔身邊坐下的趙煦問道。
“不錯,正是因為他的倡議,最終才使得邊軍和禁軍的二十余名將軍們紛紛為此事上奏,這小子,果然到哪就得鬧騰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