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成為行省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 by 落寞的花生
2023-9-17 08:29
“先生說的對極了。”朱元璋感嘆道,“這才是九州這片土地上,歷代王朝盛行馭民之術的最終原因啊!歷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都是貴族階層在當,他們能為最底層的百姓考慮嗎?他們壓根兒就沒有往那方面去想好嗎,和他們有共同利益的是貴族不是百姓。”
“所以他們才會聯合起來,把百姓當牲口圈養。然而又怕他們反抗,於是便使用馭民之術,不斷的壓榨他們的自尊自信和反抗能力。”
“歷史上就只有壹個朱皇帝,才是真正的農民出生。”
“才破天荒的提出了,與百姓共天下的理念。”
“所以就只有朱元璋時期,才是炎黃子孫崛起的唯壹機會。”秦宇道,“因為只有他才真正想為百姓謀福祉,而百姓生活好了,大明王朝必定會傳承很久。”
“甚至傳承到現在,都有可能。”
“現代又不是沒有君主立憲國家。”
“再次強調,決定王朝和漢家命運的,永遠都是最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少部分貴族。”
“至於那些士大夫階層,他們根本就不可能,為廣大百姓謀福祉。他們本來就是靠壓榨百姓起家的,靠民脂民膏生存壯大的。”
“咱這下算是徹底明白了,多謝秦先生指點。”朱元璋站起身來,向秦宇拱了拱手道。
現在,他在秦宇的指點之下,已經將封建貴族,扼殺在搖籃之中了。按照秦宇所說,百姓生活幸福,王朝就會永久傳承下去。
因此他對大明王朝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
大明王朝境內,百姓步入了幸福,自由,平等,安穩生活的正軌。
而此時的海外戰事,也是喜訊連連。
高麗正式納入大明版圖,高麗百姓全部擁戴。承認他們是箕子後人,也就是炎黃子孫,從此以後高麗的人都尊奉大明朱皇帝為君王。
燕王朱棣和胡惟庸,已經占領了倭國所有大城市,徹底將倭國征服。
將軍足利義滿被斬,少藩主被斬。
倭國的貴族和平民都承認了自己是徐福,以及他帶去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人,也都是華夏子孫。在幾大藩主的帶領下人群紛紛請願,要加入大明。
“如今倭國的局勢是大局已定,我們也是時候該班師回朝了。”將軍府裏,朱棣和胡惟庸正在那裏密議,其中燕王朱棣說道。
“燕王殿下遠征倭國,得勝回朝,日後必將名垂千古,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壹筆!”胡惟庸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
“完成了這歷代王朝,都沒有完成的壯舉。”
“堪稱史無前例!”
“史書上也會留下妳輝煌的事跡,畢竟妳是這次征伐倭國的軍師,妳的功勞也不小。”朱棣道。
“同喜,同喜!”胡惟庸道。“感謝皇上,感謝殿下。”
他眉開眼笑,心情非常的舒暢,甚至激動。
遠征倭國得勝的軍師,遠遠比當丞相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大。由此看來,皇帝剝奪了他中書省丞相的職位,讓他跟著燕王來打倭國,他絕對是賺大了。
“現在倭國百姓紛紛請願,要求倭國加入大明,成為大明百姓,我們是不是應該順水推舟,接受他們的請求?”胡惟庸轉換了話題,問道。
“答應了之後趁勢在倭國建立行省,然後派遣官員駐守。那樣倭國就直接是我們大明的壹個行省了,不用再像高麗那樣浪費時間。”
“現在高麗國已經成為大明的高麗行省,再加上倭國行省,大明就有十七個行省了。”
此時明朝的版圖是,十三個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共十五個,加上高麗和倭國行省,就會變成十七個。
“不可。”朱棣想了想道,“我們在倭國,還是要用對付高麗行省的辦法。如果我們在此地留下大明的官員,恐怕沒法讓倭國百姓人心徹底歸附。”
“如果不能讓他們徹底人心歸附,倭國遲早有壹天會叛亂。”
“而且妳以為那些帶頭的倭國藩主,是真心歸附我大明的?他們也是為了利益。至於那些請願的百姓,也是在藩主的脅迫之下來請願的。”
“雖然《彌生戰國誌》已經讓他們有了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觀念,但這些觀念為時尚短,還沒有深深紮根,且僅僅是觀念還不夠的。”
“而且此地除了炎黃子孫外,別忘了,還有當地的原住民,也就是大和族。”
“所以此時的倭國局勢,還遠遠沒有達到,派遣壹個大明的布政使司,就能管理好地步。”
“殿下英明,真乃歷代皇子中少有的英才也!”胡惟庸道,“殿下打算怎麽辦?”
“還是用華雲龍在高麗行省用的辦法。”朱棣道,“我帶過來的軍士,全部都不用回大明,鼓勵他們在此地落地生根和倭國女子聯姻。”
“此計甚妙。”胡惟庸道,“大明本來就有很多驕兵悍將,如何安置他們,在皇上眼中是個大難題。而且歷代王朝開國之後,都會面對這個難題。那就是如何安置那些打仗打贏了的士兵,很多皇帝都用了裁撤的方法給的銀子很少,導致士兵當中怨聲載道。”
“於是便出現了士兵嘩變的事件,最後皇帝不得不用強硬手段鎮壓。這不但有負於那些為朝廷建功立業的軍士,皇帝自己還弄的很鬧心。”
“而把他們安置在異國他鄉成家立業,就是最好的辦法。”
“只不過他們以前的家鄉都是在大明境內,估計有很多士兵不想在異國他鄉安家。他們會非常思念故土,思念家鄉的親人,千方百計想要回國。”
“想要回國?”朱棣道,“以後倭國就是大明的行省了,在倭國不就是在大明國嗎?”
“只不過換了壹個行省而已。”
“傳令下去,那些不願在此地成親的軍士,可以把他們的家人接到這裏來嘛。另外願意在倭國安家的,我們給他們好的福利就行了。”
“至於語言問題,倭國語言本來就和我們的語言接近。”
“現在再經過兩邊的人這麽壹融合,很快就能把他們的語言,給糾正到我們的官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