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天子

歷史軍事

桃花村。   正是春季,靡靡細雨糾纏不休。   村如其名,村前村後各家院落以及周邊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四〇六章 北鎮撫司(第四更,賀新盟主)

寒門狀元 by 天子

2019-5-18 20:18

  弘治十二年己未,禮部會試鬻題案,在歷史上算是樁懸案,事件的幾個當事人各執壹詞,就算徐經最後承認曾收買程敏政家仆獲取考題,但也基本被認為是屈打成招所致。
  程敏政最終是以督查不嚴的罪名被勒令致仕,唐伯虎被發配小吏,恥不就任,徐經歸家閉門不出,八年後客死京師,家裏經此壹事,逐漸衰落,到其第四代後人徐弘祖時只能算是小康家庭。
  這是壹樁無頭公案,想理清楚脈絡,先要從朝廷內部黨派的紛爭入手。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程敏政是為同為禮部侍郎的傅瀚所設計,而導火索,就是有人趁著飲宴時,私下向華昹“舉報”,這個人就是唐寅的好友都穆。
  都穆乃吳縣相城人,七歲時便能詩文,及長,博覽群籍,但卻壹直無法考取功名,在時任吏部右侍郎、暫時丁憂在家的吳寬家中擔任塾師。
  都穆三十八歲時,巡撫何公拜訪吳寬,看到都穆懸於吳家學塾的示範文章,大加贊賞,於是向提學推薦,這才過了院試壹關。此後都穆與唐伯虎壹同參加鄉試,同時考取舉人,以四十壹歲之齡進京參加會試。
  都穆雖然與唐寅是知交,但暗地裏卻嫉妒其才學,進京後通過丁憂結束回京擔任詹事府詹事的吳寬,認識了戶部給事中華昹。隨著京城鬻題風聲越演越烈,席間趁著酒意,都穆向嫉惡如仇的華昹告發,說唐伯虎和徐經從程敏政手裏拿到題目,並且以此題目來問詢身邊好友,他自己可以出來作證。
  華昹得知後。馬上上奏朝廷,說得言之鑿鑿“……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二場未入。而表題又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又傳誦於外”。但無論怎麽說,都是事後諸葛亮,沒誰提前真的獲悉考題,只有都穆站出來說是從唐伯虎和徐經那裏看到了考題。
  至於事情的結果,就算始終查無實據,案子還是判了,唐伯虎、徐經仕途盡毀,程敏政出獄後身死。連上奏的華昹也被降職。
  但事件卻有壹個得益人,就是舉報的都穆,他本不在錄取之列,但因他舉報有功,終榜上有名,最後竟官至禮部郎中。
  “是歲凡取前列者,皆褫名,都以名在後,反得雋。”
  本來這次鬻題案並不會牽扯到外人,可因沈溪的存在。本來兩份回答得宜的考卷,變成了三份。
  幸好程敏政壓根兒就不認識沈溪,他發出的感慨。僅僅是這三份考卷中應有唐、徐二人,卻沒有猜到第三人是沈溪,而沈溪也不像唐伯虎那樣身邊有損友,沒人跑去舉報沈溪,說他與鬻題有關。
  盡管外面的人因沈溪與唐伯虎鬥畫,壹舉成名,對他嫉妒有加,但這件案子的矛頭,暫時只指向程敏政、唐伯虎、徐經三人。
  人怕出名豬怕壯。當沈溪得知事由,心裏不由長舒了壹口氣。幸好這把火沒燒到他的身上。
  華昹於二月二十七上奏弘治皇帝,內閣對此非常重視。當天就將奏折呈遞到弘治皇帝手上,本來馬上就要放榜了,突然出現這麽大的轉折,讓弘治皇帝始料不及。
  事關科舉取仕,弘治皇帝當即下令,讓禮部議處以聞,禮部議,要將程敏政所取之卷重新審閱,“……凡經程敏政看中者,重加翻閱,從公去取,以息物議,開榜日期,亦乞改移本月二十九日或三月初二日。”
  弘治皇帝親下詔書,己未科禮部會試放榜改在三月初二,給出幾天時間,讓大學士李東陽會同同考官,重新對卷宗進行審閱。
  而此時,事件的三個主要當事人,唐伯虎和徐經僅僅是被錦衣衛看管,並未下獄,而程敏政畢竟是禮部右侍郎,還是本次禮部會試的主考官之壹,弘治皇帝對他也算禮遇,只是讓他暫時不管會試之事,先回家休息。
  事件仍舊在發酵中。
  沈溪知道,到三月初二正式放榜前,鬻題案只是起始階段,在沒有正式走上司法程序之前,所有人對此僅是持懷疑態度,沒人敢說誰誰壹定跟這案子有關,但外間眾說紛紜,不自覺地將這樁案子往風口浪尖上推。而輿論壓力越大,朝廷越不敢輕易結案,必然要給天下士子壹個交待。
  事件愈演愈烈時,沈溪卻只能窩在東升客棧,以前還有蘇通幫他打探到壹下消息,如今連個能與他商議的人都沒有。
  偶爾玉娘過來,除了告之些市面上的傳聞,便是讓他放寬心……聽玉娘的意思,就算他中不了進士,將來也可以做官。
  不過玉娘的話聽起來以恭維居多,並無太多真誠。
  轉眼到了禮部會試放榜前壹日,三月初壹晚上,沈溪正在秉燭夜讀,樓下傳來壹陣哄鬧聲,很快蔓延到了樓梯。
  玉娘先行出門搭話,沒過壹會兒聽到江櫟唯的聲音傳來:“……沈公子可在裏面?”
  玉娘道:“江大人深夜來訪所為何事?”
  “算不上深夜,只是有事帶沈公子回去問話。”說著門打開,江櫟唯帶著幾名錦衣衛進門來,面對沈溪露出個讓人看不懂的笑容,“沈公子,這次找妳,是為禮部會試鬻題案。請多擔待壹些!”
  沈溪心裏有些詫異,眼看明天就要放榜了,而且輿論並未把鬻題案往他身上牽扯,江櫟唯這是來哪壹出?
  江櫟唯顯然是奉命辦差,在公事公辦的原則下沒有任何情面可講,他壹擺手,後面過來幾名兵士,卻沒人上前捆綁,顯然沈溪在這件案子上,並非犯人,他有舉人的功名在身,壹般士卒不敢碰他。
  玉娘攔在門口,臉上帶著壹抹冷笑:“江大人,您就這麽將沈公子帶走,奴家如何跟劉侍郎交待?”
  江櫟唯笑了笑:“壹碼歸壹碼。本來是戶部的案子,現在卻有禮部插手,都是皇差。耽擱不得。其實本官也非常為難,我在這裏向玉娘保證。只要上頭沒有確切的命令,絕不會為難沈公子分毫。”
  其實玉娘要的就是他這句承諾。
  壹般來說,錦衣衛逮到人後,送往的地方是詔獄。在明朝,司法制度相當黑暗,下了獄,別說上官,就是獄官看妳不順眼。先給妳來上壹頓私刑,根本就沒處叫屈。尤其是這次是與沈溪有些罅隙的江櫟唯過來拿人,玉娘擔心沈溪遭受皮肉之苦。
  “走。”
  江櫟唯再壹揮手,沈溪被兵丁和錦衣衛簇擁著帶出客棧,此時入夜尚不久,客棧內有錦衣衛辦案,外面圍觀的人不少。
  江櫟唯說沈溪是“協助調查”,但卻準備了囚車,明朝對於士子並無太多優待,案犯不分嫌疑犯和證人。壹律要以囚車押送。
  沈溪進到囚車裏面,感覺非常窩火。
  眼看明天就要放榜了,臨到頭自己卻被下獄。那是否意味著自己不但榜上無名,而且還要與唐伯虎、徐經等人壹樣,遭受壹番酷刑?
  好在是夜晚,不然坐在囚車裏遭人解送,算得上是非常丟人現眼之事。
  囚車還沒走到街口,就見蘇通帶著兩名小廝匆忙趕來,等看清楚囚車裏站著的是沈溪時,蘇通便想上前搭話,卻被押送的錦衣衛隔開。
  沈溪犯了案子。還不是刑部來處置,而是直接動用了錦衣衛。這說明案子小不了。蘇通楞了壹下,沒敢再上前找沈溪說話。
  沈溪對京城的街道不太熟悉。雖然人在囚籠裏,但他可不想認慫,就算再顛簸他也站直了,囚車穿街過巷,接連走了七八條街道之後,才停了下來,沈溪瞟了壹眼,卻是北鎮撫司衙門。
  在明朝,錦衣衛有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負責的是皇帝欽命的案件,可以不通過司法部門,秘密進行逮捕、審訊、處決,這裏面可是道鬼門關,死於北鎮撫司酷刑之下的人比比皆是,典型的進去容易出來難。
  而歷史上弘治十二年鬻題案,當事人壹律下了詔獄,全都關押在北鎮撫司內,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經慘遭酷刑,程敏政年老身體不支,出獄四天就死了,徐經則是連施酷刑之後,終於扛不住,屈打成招。唐伯虎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這次詔獄之行有了心理陰影,壹輩子再未涉足官場。
  沈溪心想:“莫不是我也被牽扯其內?”
  沈溪剛下囚車,就有人過來給他蒙上眼睛,這次是北鎮撫司的錦衣衛親自押送,對沈溪沒了客棧時的客氣,壹路不斷喝斥推攘。
  沈溪壹路前行,雖目不能及,但卻在感受周圍環境,似乎經過的都是院子,並無天牢或地牢那種陰霾汙濁之感。
  不過最後,沈溪感覺自己進到壹處堂口,還未等他思索這是哪兒,蒙眼布已經被人取了下來。
  沈溪先判斷了壹下自己所處位置,是在壹個類似於衙門大堂的地方,應該是鎮撫司提審犯人的正堂。
  大堂上已經有不少人,除了錦衣衛外,還有兩名同樣身著士子服的讀書人,並無唐伯虎,其中壹人沈溪認識,兩年前,此人回廣東省親時,他與蘇通、江櫟唯親自拜訪過,正是廣東名儒倫文敘。
  見到此人也在,沈溪稍微松了口氣,怎麽說倫文敘也是歷史上弘治十二年殿試狀元,而且以倫文敘的聲名和學問,怎麽也不會涉及鬻題案中,旁邊那壹人,身材痩削精神萎頓,沈溪卻未曾見過。
  沈溪細細壹想,既然明天就要放榜,那會試考卷的糊名肯定已經拆開了,考生與考卷都對上了號。
  莫不是審案之人要將三份回答得宜考卷的主人,都叫來問壹問,看看是否有鬻題的情況發生?
  大堂中站著三個讀書人,過了兩年多沈溪身高躥了壹大截,倫文敘已經不記得沈溪這個人了,三人顯然也沒心情在這種環境下打招呼。
  壹直等了小半個時辰,仍舊不見人出來,倒是外面傳來“咣”的壹聲,好似什麽門關上了。
  因為沈溪這壹路過來都蒙著眼,不知中間過了幾道門,門楣又如何,但聽這壹聲,似乎門小不了。
  而後進入大堂的是江櫟唯,不過此時江櫟唯已經換上壹身錦衣衛的官服,卻是五品的錦衣衛千戶。
  江櫟唯原來是南京大理寺左丞,正五品的官員,此後他壹直跟在劉大夏身邊辦事,如今品序雖然沒升,但是從南京調到了京城,做了人見人怕的錦衣衛千戶,劉大夏對他的提拔力度也算是相當大了。
  **********
  ps:第四更送上!
  本章依然為新盟主““致虛極守靜篤””大大加更!今天到現在已經有55人打賞、126張月票了,謝謝大家的支持!
  繼續求訂閱、打賞和月票支持,天子還是那句話,成績越好,更新越多哦!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